中國是世界絲綢的故鄉,從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,中國絲綢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,在浙江良渚文化以及河南仰韶文化遺址中,都發現了家蠶絲的絲綢殘片。表明距今約五千年前,隨著社會的發展,生活的需求,人們已經逐步地掌握了栽桑、養蠶和利用蠶絲的某些原始生產手段。
根據我國絲綢遺存的分布地區來看,我過黃河中下游、長江三角洲、川蜀盆地以及華南地區,絲綢的開發都比較早。而由于歷史各方面的因素,絲綢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得到很快發展。魏晉之后,北方戰亂頻繁,人口南徙,南方經濟相對穩步發展,絲綢重心逐漸向南轉移。晚唐時加快了轉移進程,至宋朝這一變遷基本完成,江南地區成了全國絲綢重要產區。明清時期,江南一帶涌現出不少興旺發達的絲綢專業市鎮,絲綢業獲得了進一步的繁榮。
在大多數王朝,都把絲綢列為征賦財源之一,頒發詔令督勸農桑。生產的發展要求技術上的進步。在我國歷史上,桑樹的各種栽培方法的成功,特別是嫁接桑的出現,促進了桑葉的優質高產??壗z車從手搖到腳踏,絲織機從手提起綜到腳踏起綜,以及束綜提花機的發明,型板印花取代手工描繪等等,使絲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。
由于絲綢優良的服務性能和裝飾效果,使他特別受人青睞。華麗的絲綢服飾,歷來是王公貴族奢侈生活的珍品,這導致了官營織造的精工細作,產品向高檔化發展。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織品種就有:其價如金的錦,光潔如冰的綾,采茸柔拂的絨,華潤光亮的緞,還有富麗堂皇的妝花,圖案精美的緙絲,真可謂是絢麗如霞,曾不不窮。
中國還作為傳統的出口產品而蜚聲全世界。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,中國絲綢就開始流傳國外,其生產經驗和技術亦隨之而傳播四方。同時也開辟了連接歐亞大陸商業往來的“絲綢之路”以及連接東南亞、歐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“海上絲綢之路”。